1.冷却系统失效
2.驱动器输出短路
3.环境温度太高
4.周围有发热物体
5.超过驱动器额定负载连续使用
1.检查风扇是否正常运作。
2.检查驱动器输出接线。
3.检查环境温度是否在 55 ℃ 以下。
4.检查周遭环境。
5.检查是否负载过大或马达电流过大。
1.排除风扇失效因素,或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2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3.参阅手册「搬运与安装」,改善散热能力。
4.移除发热物体或加强散热能力。
5.降低驱动器负载,或选用更大容量之驱动器。
1.马达冷却系统异常
2.数字温感感测讯号设置错误
3.模拟温感感测讯号异常
4.电机额定电流设定不正确
5.加减速时间过短
6.负载过大
1. 检查马达冷却系统。
2.检查数字温感回授是否正常。
3-1.检查模拟温感回授是否正常。
3-2.模拟温感器参数设定错误。
4.检查额定电流参数。
5.检查加减数参数。
6.检查负载率是否持续超过 100 %
1.更换冷却系统。
2.根据数字温感回授方式(A 或 B 接)修正参数 P1-40 到 P1-43。
3-1.确认配线有无松脱或异常。
3-2.检查参数P1-30,P1-31设定是否正确。
4.确认输入参数。若有修正需重新调机。
5.加减速时间增长。
6.更换功率较大马达。
1.马达减速时,电压回冲至DC BUS。
2.主回路输入电压高于额定容许电压值。
3.驱动器硬件故障。
1.检查回生电阻是否正确。
2.用电压计测定主回路输入电压是否在额定容许电压值以内。
3.用电压计测定主回路输入电压是否在额定容许电压值以内。
1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选用正确回生电阻。
2.若输入电压在额定容许范围外,请改用正确电压源,串接稳压器。
3.若输入电压在额定容许范围外,请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主回路输入电压低于额定容许电压值。
2.驱动器硬件故障。
1.用电压计测定主回路输入电压是否在额定容许电压值以内。
2.用电压计测定主回路输入电压是否在额定容许电压值以内。
1.若输入电压在额定容许范围外,请改用正确电压源,串接稳压器。
2.若输入电压在额定容许范围外,请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马达动力线 U V W相序错误
2.编码器异常
3.伺服系统 overshoot过大。
4.速度命令变化过剧。
1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,测试间期是否发警 ●AL-24。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2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。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3.观察到机台有振动。
4.控制器命令规划是否过于急剧。
1.修正动力线相序或是修改参数 P3-22。(0改1,1改0)。
2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3.调整增益参数 P2-02, P2-03 。
4.调整控制器加减速时间常数,将其数值加大。
1.由于机械性因素而导致马达堵转,造成运转时的负载过大。
2.负载过大
3.编码器、马达接线错误
4.编码器异常
1.检查运转命令与马达转速回授是否落差太大。
2.检查输出电流是否接近驱动器尖峰电流,参数 P5-01。
3.检查编码器与U、V、W接线。
4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。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1.排除机械性因素。
2.降低负载。
3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4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1.由于机械性因素而导致马达堵转,造成运转时的负载过大。
2.超过驱动器额定值负载连续运转
3.编码器、马达接线错误
4.编码器异常
1.检查运转命令与马达转速回授是否落差太大。
2.检查负载率是否持续超过 100 %
3.检查编码器与U、V、W接线。
4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。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1.排除机械性因素。
2.提高马达容量或降低负载,或是修正控制器加减速时间常数,将其数值加大。
3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4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1.由于机械性因素而导致马达堵转,造成运转时的负载过大。
2.负载过大
3.编码器、马达接线错误
4.编码器异常
5.驱动器 IPM 模块损坏
1.检查运转命令与马达转速回授是否落差太大。
2.检查输出电流是否接近驱动器尖峰电流,参数 P5-01。
3.检查编码器与U、V、W接线。
4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。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5.检查 IPM 模块。
1.排除机械性因素。
2.降低负载。
3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4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5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负载过大
2.回生电阻功率太小
1.检查负载。
2.检查回生电阻是否正常。
1.降低负载。
2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选用正确回生电阻。
1.编码器与伺服驱动器通讯受到干扰
2.编码器通讯接口型态设置错误
1-1.检查串行配线是否正常,线材屏蔽是否正确接地。
1-2.检查D1-28,D1-50数值是否超过100
2.检查参数 P3-20。
1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2.参阅手册「驱动器参数手册」,正确设置参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U 相电流检出回路故障
1.NA
1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V 相电流检出回路故障
1.NA
1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扭矩限制过低
2.外部负载过大
3.控制命令变化过剧。
1.检查参数 P3-11。
2.检查负载率是否持续超过 100 %
3.控制器命令规划是否过于急剧。
1. 修正扭矩限制值。
2.减低外部负载或重新评估马达容量。
3.调整控制器加减速时间常数,将其数值加大。
1.回生用切换晶体管失效
1.检查回生用切换晶体管是否短路。
1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驱动器后级风扇故障
1.检查风扇是否转动。
1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编码器连接器的接触不良,或连接器接线错误
2.编码器异常
3.新代编码器极数(P3-30)设置错误
1.检查编码器接线是否正常。
2-1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。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2-2.利用手轮缓慢转动机台,观察 Index Counter 是否等于分辨率。
3.检查P3-30设定值
1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2-1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2-2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3.设置正确的编码器极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编码器极性输入错误
1.检查机械角是否正常。
1.修改参数P3-22(0改1,1改0)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编码器分辨率输入错误
2.编码器故障
3.新代编码器极数(P3-30)设置错误
1.检查参数P3-21数值是否与铭板分辨率相等。
2.NA
3.检查P3-30设定值
1.输入编码器分辨率的正确数值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2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3.设置正确的编码器极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马达极数输入错误
2.新代编码器极数(P3-30)设置错误
1.检查参数P3-01数值是否与铭板极数相等。
2.检查P3-30设定值
1.输入马达极数的正确数值。
2.设置正确的编码器极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编码器接线松脱或未安装
2.编码器通讯接口型态设置错误
1.NA
2.检查参数 P3-20。
1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2.参阅手册「驱动器参数手册」,正确设置参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
1.回授线异常
2.编码器故障
1.NA
2.NA
1.更换回授线。
2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电机负载过大
2.编码器异常
1.检查机构。
2-1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。
2-2.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1.排除机构异常原因。
2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1.机构异常造成马达运转不顺畅。
2.编码器异常
1.检查机构。
2-1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。
2-2.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1.排除机构异常原因。
2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1.惯量初始值错误
2.铭板输入错误
3.JOG速度太慢
4.行程极限设定太短
5.加减速设定太剧烈
6.冲量设定太平缓
1.惯量初始值设定过高,让驱动器出力过大。
2.检查参数P3-XX。
3.参数Fn-02转速设定太低无法达到调机条件。
4.参数Fn-04、Fn-05行程极限太接近行程太短导致转速太低。
5.参数P6-10加速度时间设太小,造成速度跟不上。
6.参数P6-11冲量时间设定太大,速度曲线中等加速度段消失。
1.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重设 P4-20 和 P4-21。
2.输入铭板正确数值并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重新调机。
3.转速至少要超过额定转速的20%。
4.请调整Fn-04、Fn-05左右行程极限,加大调机行程。建议至少半圈行程。
5.将测试P6-10加速度时间加长。
6.请尽可能将P6-11冲量时间设小,必要时将P6-10加速度时间拉长。
1.转子惯量、机械常数初始值设定错误
2.转子时间常数设定错误(感应马达)
1.NA
2.请用示波器观察转子黏滞系数是否一直往下递减到警报发生。
1.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重设 P4-20 和 P4-21。
2.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中「感应电机转子时间调校」。
1.加速度变化过于剧烈
2.编码器异常
3.外部配线异常
4.驱动器硬件异常
1.NA
2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(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),若为此警报则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。
3.检查驱动器至电机UVW配线是否错误或松脱造成电流无回授。
4.以V/F模式将电机操作在额定转速(参阅手册「VF使用说明」),在外部机构正常情况下,若无转动则驱动器内部电路异常。
1.提高参数 P6-11。
2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3.请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中「周边装置接线图」,检查电机与驱动器配线是否正确。
4.请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控制板故障
1.NA
1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V/f操作曲线设定有误
1.检查参数P2-31到P2-34
1-1.第一操作点与第二操作点须为升序排列,即第一操作点之频率与电压皆需较第二操作点小。
1-2.两操作点之频率与电压皆不得为0。
1-3.第一操作点电压不得低于低频电压补偿量(可由状态监视 D1-30 获得信息)。
1-4.第二操作点电压不得高于额定电压。
1-5.第二操作点频率不得高于额定频率。
1.加减速时间或冲量设定过为剧烈
2.V/f曲线设定不良
1.确认加减速与冲量设定。
2.确认曲线是否正常。
1.将冲量(ms)与加减速时间调高。
2.调整V/f操作曲线。
1.由于机械性因素而导致马达堵转,造成运转时的负载过大。
2.编码器、马达接线错误
3.编码器异常
1.检查运转命令与马达转速回授是否落差太大。
2.检查编码器与U、V、W接线。
3-1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。
3-2.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1.排除机械性因素。
2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3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1.由于机械性因素而导致马达堵转,造成运转时的负载过大。
2.编码器、马达接线错误
3.编码器异常
1.检查运转命令与马达转速回授是否落差太大。
2.检查编码器与U、V、W接线。
3-1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。
3-2.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1.排除机械性因素。
2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3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1.第二编码器连接器的接触不良,或连接器接线错误
2.第二编码器异常
3.新代第二编码器极数(P6-90)设置错误
1.检查第二编码器接线是否正常。
2-1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。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2-2.利用手轮缓慢转动机台,观察 Index Counter 是否等于分辨率。
3.检查P6-90设定值
1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2-1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2-2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3.设置正确的编码器极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第二编码器极性输入错误
1.NA
1.修改参数P6-02(0改1,1改0)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第二编码器分辨率输入错误
2.第二编码器故障
3.新代第二编码器极数(P6-90)设置错误
1.检查参数P6-01数值是否与第二回授分辨率相等。
2.NA
3.检查P6-90设定值
1.输入第二编码器分辨率的正确数值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2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3.设置正确的编码器极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第二编码器接线松脱或未安装
2.第二编码器通讯接口型态设置错误
1.NA
2.检查参数 P6-80。
1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2.参阅手册「驱动器参数手册」,正确设置参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编码器与伺服驱动器间通讯受到干扰
2.编码器通讯接口型态设置错误
1.检查串行配线是否正常,线材屏蔽是否正确接地。
2.检查参数 P6-80。
1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2.参阅手册「驱动器参数手册」,正确设置参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皮带严重打滑
2.第二编码器无回授或漏脉波
3.齿轮比设置误差过大
1.极查皮带机构是否正常。
2-1.进行「编码器功能测试」测试间期是否发布任何警报。
2-2.参阅手册「新代驱动器自动调机」。
3.重新检验量测齿轮比
1.更换皮带。
2.根据警报处置方式排除异警。
3.重设齿轮比。
1.第二回授线异常
2.第二编码器故障
1.NA
2.NA
1.更换第二回授线。
2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新代编码器原始输出位置跳动过大
2.编码器补偿治具错误
3.新代编码器故障
1-1.一回授与二回授机械角是否同向。
1-2.补偿过程中编码器1与2的位置差值是否大于20。
2.治具是否正常。
3.转动电机,检查第二回授机械角是否有变化。
1-1.更改编码器方向极性,且确保电机运转方向为正转。
1-2.再次进行补偿;如多次补偿失败请更换读头。
2.检查治具安装;转动电机,检查第一回授机械角是否有变化。
3.更换新读头;读头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电池电压过低或无电池
1.电池是否电压低于3V。
1.更换电池;若非绝对型编码器请将驱动器参数P3-23设为0后存档重启。
1.主轴定位命令发送完毕,两秒内,主轴位置未小于主轴定位检查窗口
1.确认P6-12主轴定位检查窗口是否合理。
1. 将P6-12定位检查窗口设定成合理值。建议值500(=0.5度)
1.编码器松脱,使得编码器零点跑掉
2.马达运行中卡住
1.确认编码器Index与马达输出轴运转时是否都在固定位置。
2.在执行磁极偏移量校正时,马达应运转两次。
1.重新安装编码器。
2-1.确认UVW线有无松脱或异常。
2-2.确认是否有外部机构锁住马达
1.编码器接线松脱或未安装
2.编码器通讯接口型态设置错误
3.马达运行中卡住
1.检查编码器接线
2.检查参数 P3-20。
3.在执行惯量调机时,马达应正向运转。
1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2.参阅手册「驱动器参数手册」,正确设置参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3-1.确认UVW线有无松脱或异常。
3-2.确认是否有外部机构锁住马达
1.马达冷却系统异常
2.模拟温感感测讯号异常
3.版本兼容性
1.检查马达冷却系统。
2.模拟温感器参数设定错误。
3.是否刚由V1.2.27~31升级至V1.2.32(含)以上版本?
1.更换冷却系统。
2.检查参数P1-32设定是否正确。
3-1.如果是,请将P1-32参数设定正确温度保护值。
3-2.如果温感器没配线,请设为零,关闭温度保护功能。
1.马达冷却系统异常
2.模拟温感感测讯号异常
3.版本兼容性
1.检查马达冷却系统。
2-1.检查模拟温感回授是否正常。
2-2.模拟温感器参数设定错误。
3.是否刚由V1.2.27~31升级至V1.2.32(含)以上版本?
1.更换冷却系统。
2-1.确认配线有无松脱或异常。
2-2.检查参数P1-33设定是否正确。
3-1.如果是,请将P1-33参数设定正确温度保护值。
3-2.如果温感器没配线,请设为零,关闭温度保护功能。
1.冷却系统异常
2.模拟温感感测讯号异常
3.版本兼容性
1.检查冷却系统。
2.检查模拟温感器参数设定错误。
3.是否刚由V1.2.27~31升级至V1.2.32(含)以上版本?
1.更换冷却系统。
2.检查参数P1-34设定是否正确。
3-1.如果是,请将P1-34参数设定正确温度保护值。
3-2.如果温感器没配线,请设为零,关闭温度保护功能。
1.冷却系统异常
2.模拟温感感测讯号异常
3.版本兼容性
1.检查冷却系统。
2.检查模拟温感器参数设定错误。
3.是否刚由V1.2.27~31升级至V1.2.32(含)以上版本?
1.更换冷却系统。
2-1.确认配线有无松脱或异常。
2-2.检查参数P1-36设定是否正确。
3-1.如果是,请将P1-36参数设定正确温度保护值。
3-2.如果温感器没配线,请设为零,关闭温度保护功能。
1.冷却系统异常
2.模拟温感感测讯号异常
3.版本兼容性
1.检查冷却系统。
2.检查模拟温感器参数设定错误。
3.是否刚由V1.2.27~31升级至V1.2.32(含)以上版本?
1.更换冷却系统。
2-1.确认配线有无松脱或异常。
2-2.检查参数P1-37设定是否正确。
3-1.如果是,请将P1-37参数设定正确温度保护值。
3-2.如果温感器没配线,请设为零,关闭温度保护功能。
1.冷却系统异常
2.模拟温感感测讯号异常
3.版本兼容性
1.检查冷却系统。
2.检查模拟温感器参数设定错误。
3.是否刚由V1.2.27~31升级至V1.2.32(含)以上版本?
1.更换冷却系统。
2-1.确认配线有无松脱或异常。
2-2.检查参数P1-38设定是否正确。
3-1.如果是,请将P1-38参数设定正确温度保护值。
3-2.如果温感器没配线,请设为零,关闭温度保护功能。
1.编码器与伺服驱动器间通讯受到干扰
2.编码器接线松脱或未安装
3.编码器通讯接口型态设置错误
1.检查串行配线是否正常,线材屏蔽是否正确接地。
2.NA
3.检查参数 P3-20。
1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2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3.参阅手册「驱动器参数手册」,正确设置参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第二编码器与伺服驱动器间通讯受到干扰
2.第二编码器接线松脱或未安装
3.第二编码器通讯接口型态设置错误
1.检查串行配线是否正常,线材屏蔽是否正确接地。
2.NA
3.检查参数 P6-80。
1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2.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,正确接线。
3.参阅手册「驱动器参数手册」,正确设置参数,并重新启动驱动器。
1.电机负载过大
2.外部配线异常
1.检查机构。
2.检查驱动器至电机UVW是否错误或松脱
1.排除机构异常原因。
2.请参阅手册「配线与信号」中「周边装置接线图」,检查电机与驱动器配线是否正确。
1.调机过程中,电流量过大。
1.重新进行一次电流调机是否持续有异常。
1.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第一编码器失效,WatchDog重启编码器。
1.重新启动观察第一编码器是否持续有异常。
1-1.检查电机是否过热造成编码器失效。
1-2.若持续发生请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第二编码器失效,WatchDog重启编码器。
1.重新启动观察第二编码器是否持续有异常。
1-1.检查电机是否过热造成编码器失效。
1-2.若持续发生请送回经销商或原厂检修。
1.Mechatrolink接收封包时,检查封包数据WDT并未更新。
1.检查串行配线,线材隔离是否正确,接头是否松脱。
1.检查串行配线线材。